“爸爸妈妈,是不是有了弟弟(妹妹),你们就不爱我了?”_孩子_林洁琼_学龄儿童
"爸爸妈妈,等有了弟弟(妹妹),你们就不爱我了吗?"
当孩子问出这句话时,他们真正害怕的,从来不是弟弟或妹妹的到来,而是在悄悄确认:
"我,是不是依然是你们心里那个无可替代的存在?"
1
爱的本能:
每个孩子心底都藏着对 "唯一" 的渴望
✦
•
展开剩余86%✦
每个孩子都曾拥有过一段 "全世界仿佛只为我存在" 的时光 :
婴儿时,妈妈的怀抱永远温热待命;学步时,爸爸的目光始终紧紧追随着身后的小脚印。
可当第二个孩子降临,这份 "百分百的关注" 被轻轻撕开一道缝。孩子会本能地涌起生存般的焦虑:
"如果爸妈的爱像一块蛋糕,多一个人分,我的那一块是不是就小了?"
这份不安与年龄无关,5 岁的孩童会哭闹着要奶瓶,15 岁的少年会默默攥紧拳头,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一遍遍确认爱是否还在。
2
不同年龄的孩子
会怎样说 "我不安"?
✦
•
✦
① 幼儿(2-6 岁)的竞争:
用 "退回婴儿期" 争夺关注
"我也要穿尿不湿!"
"妈妈喂我吃饭!"
3 岁的孩子望着 "妈妈总抱着别人",心里的慌张像小刺猬般扎着。他们退回婴儿的模样,不过是想重新站回父母目光的中心。
② 学龄儿童(7-12 岁)的竞争:
用 "更优秀" 来换取爱
突然拼尽全力考第一,抢着把家务做完……
他们悄悄在心里算着账:"只要我比弟弟更懂事,爸爸妈妈会不会多爱我一点点?"
③ 青少年(13 岁 +)的竞争:
用 "疏离" 裹紧自尊
"你们陪他就好,不用管我。"
看似冷漠的语气里,藏着 "与其被冷落,不如先转身" 的脆弱防御。攥紧的拳头里,其实全是没说出口的委屈。
小宝宝总能得到更细心的照料,可大孩子心里藏着一句没说的话:"原来不是我不可爱,只是我长大得太快了。"
3
如何回应?
给爱一个 "专属翻译"
✦
•
✦
① 给大孩子 "变回小孩" 的权利
允许 15 岁的姐姐偶尔扑进怀里要抱抱,让已经成年的儿子在家也能赖在沙发上撒娇。
轻轻告诉 TA:"在爸妈这里,你永远有当小孩的权利。"
② 创造只属于你们的时光
别总让大孩子 "帮忙照顾弟弟妹妹",留一点时间只属于彼此:
"走,妈妈带你去喝杯奶茶、吃块炸鸡,像朋友那样好好聊聊天。"
③ 用 "时间差" 藏起公平的心意
给小宝宝买新玩具时,悄悄给青少年准备一份 "特别活动基金";
陪小宝宝读绘本时,别忘了坐下来听听大孩子聊他的毕业论文。
最深的伤害从不是偏袒,而是否定。当父母说:
"你小时候我们也是这么带你的"(可那些时光,TA 早就记不清了);
"你都这么大了,还吃弟弟的醋"(可 TA 也是第一次当哥哥啊)。
大孩子的委屈,全被 "你该懂事" 四个字堵在了喉咙里。
孩子抗拒的从不是弟弟妹妹,而是 "被爱的方式突然要重新证明" 的慌乱。
大孩子不会抢奶瓶,却会在意 "为什么弟弟的生日派对比我的热闹";
他们要的从不是一模一样的爱,而是 "我也被坚定爱着" 的确信。
当你对大孩子说:
"谢谢你让我们成为父母,现在,我们想和你一起,再当一次更好的父母。"
那份藏在竞争里的不安,终将化作血缘中最温柔的羁绊。
林洁琼
儿童保健中心
心理治疗师
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心理学专业,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;ADHD儿童的行为干预、运动训练及家庭指导
文字:儿童保健中心 林洁琼
排版:宣传科 阎一宁| 审核:宣传科 杨馥羽
发布于:陕西省